豁出去了!AI公司資本、虧損、上市之循環?
2月25日消息, 知名AI獨角獸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第四范式”)再次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請。
實際上,去年8月,第四范式在港股遞交了招股書。不過遺憾的是,由于6個月之內沒能通過聆訊,上周,第四范式的IPO申請狀態已轉為“失效”。但其上市進程仍在正常推進中,目前正在更新材料。
資本“決策”寵兒,緊跟業內潮流
不難發現,第四范式成立時間也不算晚,主要提供以平臺為中心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,使企業實現人工智能快速規模化轉型落地,發掘數據隱含規律并全面提升企業的決策能力,屬于決策類AI企業。
值得一提的是,創始人戴文淵早年以科學家身份入職百度,擔任百度最重要的鳳巢策略的總構架師,作為百度機器學習領軍人物,曾參與指導了百度相關搜索、百度大腦等多個產品。百度時期,戴文淵三年升到T10級別,至今保持著這一紀錄無人打破,被稱為“戴神”。
另外,良好的發展前景也讓第四范式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。編者了解到,成立不足八年的時間里,第四范式已經完成了9輪融資。2018年12月,第四范式完成10億元C輪融資,市場估值為12億美元,躋身獨角獸行列。
雖然,第四范式此次IPO具體融資金額暫未披露,但也不難發現,IPO所募資金將圍繞其人工智能平臺展開,具體基本上離不開這幾個領域:加強基礎研究、技術能力和產品開發;擴展產品、建立品牌與進入新的行業領域;尋求戰略投資和收購機會,從而實施長期增長戰略。
對此,編者不禁回想起去年8月,商湯科技正式遞交赴港招股說明書,隨后快速過會并成功上市,成為港股“AI第一股”。
此外,諸如創新奇智、鷹瞳科技等AI科技類,也已經成功登陸A股市場。與此同時,國內正在等待上市的AI類企業,已有曠視科技、云從科技兩家視覺類AI企業,以及諸如云天勵飛等AI芯片類企業。
總的來說,也可從商用類型角度梳理,目前國內人工智能領域主要存在4類企業,分別是視覺類AI企業,最重要的應用是人臉識別和自動駕駛,典型公司有商湯、曠視等企業;第二類是語音語義AI企業,典型公司有科大訊飛;第四范式屬于第三類的決策類AI企業,可以簡單地理解為“AI下棋”,AI具有推理判斷等決策能力;此外,還有類似于波士頓動力等人工智能機器人企業。
虧損引致行業疲態,上市乃無奈之舉?
不過,尷尬的是,編者發現,對于上述相關企業而言,除了目前科大訊飛具備正向盈利能力之外,其他企業幾乎清一色地處于巨額虧損狀態。
再者,編者也留意到,從2021年開始,市場上頻頻傳出AI公司裁員、降薪、加班嚴重的消息。有傳聞稱云從科技2021年上半年被爆出裁員30%,這是上一次裁員30%之后的又一次減員。另有知情人士稱依圖醫療事業部裁員人數超過九成,可謂“斷臂求生”。

數據顯示,2020年中國決策類人工智能市場的支出規模達到人民幣268億元,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人民幣1847億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7.1%。而像第四范式在市場占有率靠前的情況下,依然沒能擺脫虧損的命運。
實際上,相較于連年增長的營收,第四范式的盈利情況并不樂觀,虧損額不斷擴大。根據招股書,第四范式2018年、2019年、2020年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9個月的綜合虧損分別為3.72億元、7.19億元、7.49億元、14.77億元,累計虧損高達33億元。

顯然,第四范式仍舊深陷“增收不增利”的魔咒。畢竟,決策人工智能賽道對于數據的處理能力、算法精確度要求非常高,因此相關企業也存在面臨機會成本高昂、回報短期內難以評估、落地部署困難等諸多問題。
事實上,縱觀各家AI創業企業,不僅自身經濟效益難以保障,而且對投入不菲成本的客戶而言,回報同樣模糊。
因此,從時間節點上看,AI企業現在都處在并將持續處在高投入、低收入的虧損狀態,并不是一個好的上市時機,各家企業選擇排隊上市,更多出于無奈之舉。
總的來說,如今第四范式二度赴港IPO能否成功通過聆訊,目前結果仍然難以預測。畢竟,隨著越來越多的AI類企業開始排隊上市,在更加關注短期收益和企業盈利能力的股票市場,長期無法實現盈利的AI科技企業們,又將如何持續吸引投資者們的關注?
從業界的討論來看,當前市場的投融資集中在基礎層與技術層,對于應用層面的投入明顯薄弱。未來AI企業需要持續加強在應用層面的投入,重塑商業模式并推動AI場景的落地,最終實現盈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