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人工智能治理注入中國智慧
發布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》,成立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治理中心,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……近日,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上,中國以一系列務實舉措回應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期待,獲得與會各方的認同。
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,近年來,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,迎來爆發式發展。快速生成可360度漫游全景圖的大模型、能在復雜地形穩定行走的四足機器人、快速分析患者病歷的輔助診斷系統……透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,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創新活力,語言大模型、多模態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勢頭。從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,到工廠培訓的“最強大腦”,再到裝備升級的有力支撐,人工智能在生產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未來,與實體經濟進一步深度融合,更高效、更聰明的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邁向智能時代的基礎工具。
人工智能帶來前所未有發展機遇,也帶來前所未遇風險挑戰。從技術自身看,人工智能具有不透明性、不可解釋性和不可預測性,確保人工智能始終符合人類意愿,避免可能存在的失控風險,是當前必須直面的重大課題。從技術開發與應用看,人工智能還可能給人類的生活、社會治理、倫理道德帶來影響。比如,大語言模型處理、生成數據時,可能涉及個人隱私;相關技術被惡意使用,可能被用來制造虛假信息、詐騙等。興利除弊,這需要加強技術前瞻研判,在發展和安全之間尋求平衡。
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往往是跨越國界的,世界各國加強溝通與合作,才能在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潛力的同時,確保其發展的安全性、可靠性、可控性和公平性。讓人工智能成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,首先應更加注重普及普惠,充分用好人工智能發展的已有成果。要堅持開放共享、智能平權,讓更多國家和群體從中受益。其次應更加注重創新合作,力求更多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科技碩果。要深化基礎科學和技術研發合作,加強企業和人才交流,為人工智能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。同時,應更加注重共同治理,確保人工智能在造福人類上最終修成正果。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,加強各國對接協調,推動早日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規則。
推動人工智能向善普惠發展,中國是倡導者也是積極實踐者。針對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數據安全、算法歧視、隱私保護、知識產權等問題,我國逐步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,積累了一定的治理經驗和治理策略。2023年10月,我國提出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》,唱響了引領全球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中國理念主張,彰顯負責任大國的勇毅擔當。
智能時代,同球共濟,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中國方案,貢獻更多中國智慧。我們與國際社會共享發展經驗和技術產品,通過成立中國—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,開展人工智能領域培訓,實施“一帶一路”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等,幫助世界各國特別是“全球南方”國家加強能力建設,彌合數字和智能鴻溝;我們深化基礎科學和技術研發合作,為人工智能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。比如,在大模型領域,我國通過開源開放,與國際科技界產業界一道,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發展邁上更高水平。
開放合作是國際社會應對共同挑戰的重要途徑。從更大的時間跨度看,每一次生產工具的變革,都沖擊著人們的固有經驗與思維定式,每一次人類都在交流互動中應對挑戰,并邁向新階段。相信通過加強全球合作與對話,統籌好發展和安全,必將促進人工智能為人類所利用、為人類所掌控,朝著向善普惠的方向發展。
